109下 志工反思與心得
文/鹽埕據點 志工曾莉評
最初在接受志工教育訓練時,我把自己在華遠的角色定義為「陪伴者」。尚未真正接觸過基金會的孩子,其實不太清楚自己有什麼技能或學識是能夠傳授給他們的,因此當時的我決定在據點中,當一個讓孩子們信任的姊姊,讓孩子在有煩惱時得以傾訴,不至於在迷茫時無所適從。
上學期,我在鹽埕的任務主要是課輔,因為值班當天有吉他課,所以課業指導的時間縮短,陪伴的比例也就跟著上升,加上初來乍到,我對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是很熟悉,與孩子們的情感連結也不穩固,因此當時的比例大約是「陪伴者」七成、「指導者」三成。
我花了蠻大的心力在熟悉組上不同孩子間的個別差異,並與孩子們培養感情,當時付出的時間與努力,也在上學期末與這學期中得到了回饋。當孩子們遇到感情問題時,會願意主動和我討論,並且詢問我的意見,或是在自己對於未來志向迷茫時主動尋求幫助,這些都是令我十分欣慰的狀況。比較可惜的是,課業輔導因時間太短,所以沒有太大的成效。
這學期,我在鹽埕的工作除了課輔之外,還多了KK音標的教學,所以指導者的比例開始直線的上升,幾乎變成陪伴者兩成、指導者八成的比例,這對即將投身教育界的我來說,其實是一種更接近未來職場的模式,但說實話,對於課輔班的孩子,我更期待的還是非課業上的交流與陪伴。
對我而言,人生觀與課業的指導固然重要,但在指導之前,有足夠的陪伴與談話,才能建立穩固的羈絆,也能得知更多與學生相關的資訊,在指導時才能全盤了解學生的狀況,並給予適當的回應。我其實比較認同讓孩子嘗試失敗的教育,放手讓孩子在各種情境下嘗試,他們才能夠在各種各樣的狀況中成長,或許不是每一次都能欣然成功,但我覺得學習接受失敗與錯誤,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課題。因此,若非孩子主動提問,或是讓我發現到問題有變嚴重卻沒有改善的趨勢,我其實不太會強行介入要求孩子改善。
我覺得「鼓勵」也是面對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,十分有效的一項方式,畢竟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個好孩子,如果能夠選擇,沒有人願意成為學習成就低落的學生,他們已經找不到學習技巧了,如果再一次嘗試學習,卻不斷受到抨擊與冷嘲熱諷,他們只會越來越不喜歡學習。相較之下,鼓勵是比較溫暖的語言,試圖找到孩子的優點,拉近彼此的距離,也讓學生知道自已並不是那麼一無是處,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之後,再設立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,讓他慢慢進步,學生比較容易看見自己的成長,也讓他自己獲得成就感。
前峰,一個嶄新的起點
文/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二年級 凃品薇
因為服學課程的需要而到了前峰據點來課輔弱勢孩童,起初總是很擔心自己會不會因為年齡的差距而產生隔閡,又或是害怕自己的程度不足以應付他們的課業,戰戰兢兢地踏入了教室中,此時,我課輔的其中一個男孩小炫,主動地來找我搭話並和我分享了很多他的事情,緊張的心情因為他的舉動而慢慢的緩解,冒出了來到這裡服務或許也不錯的想法,這是我對前峰的第一印象。
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服務,慢慢的發現到比起課輔,他們更需要的是陪伴、支持與認同感,不少孩童缺乏著自信心,常常覺得自己再努力也比不上其他人,像我課輔的孩童都蠻認真讀書,成績有時候卻不盡人意,這時我就會多多去鼓勵他們,儘管成效有限,還是會希望我的打氣能為他們帶來一些改變,有時候他們也會去問一些有關性別認同的問題,我也會支持他們去勇敢的表現自己,不用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,心理層面的問題雖然無法像心理師一樣給予專業的協助,但至少讓他們知道總會有人在背後支持他們。在課業方面,教他們不會的問題時,過程需要耗費蠻多時間和耐心,不過一旦他們理解得時候帶給我無比的成就感,而且在他們拿到滿意的成績時,就算只是一個小考,我也會為他們感到高興,這是一個很奇妙的體驗,看著他們的成績進步就彷彿是我的成績進步一樣。一次次的相處下來,當初害怕會產生的隔閡其實不太明顯,可能剛好我帶的孩童非常的健談,每次來課輔都有很多話題可以聊,他們也很願意和我說一些他們內心的想法,整體下來,我很喜歡前峰帶給我的氛圍。
每週三去服務的義務,慢慢地變成了期待的日子,期待那天又可以發生什麼趣事,又或是帶給那些孩童不一樣的事物,儘管這個學期因為疫情關係只短短的服務了兩個月,也來不及和他們道別,比起他們得到的,或許他們帶給我更多的收穫與這輩子難忘的回憶,我很慶幸自己當初有做這個決定,也因為前峰這個契機,讓我想去了解與從事更多不同的課輔服務。